注冊商標可以使用哪些字體_注冊商標能用字母嗎_商標注冊哪些字不能用

漢字是我國主要的語言文字,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在商標申請注冊中規范漢字的正確使用確實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隨著商標注冊量不斷增長,加上個別商家為了博人眼球,將錯字、嚴重缺筆、斷筆等不規范的漢字用做商標申請注冊,因此可供漢字注冊的空間越來越小。那么“是否標識中含有不規范的要素就一概地認定該商標容易造成不良影響而予以駁回”呢?

2016年12月修訂發布的《商標審查及審理標準》(以下稱《審查標準》)中規定:商標含有不規范漢字或系對成語的不規范使用,容易誤導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認知的,屬于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標識,不予以核準注冊。就目前情況來看,新的《商標審查及審理標準》實施以來,對于不規范漢字的審查標準整體趨于嚴格。那么“是否標識中含有不規范的要素就一概地認定該商標容易造成不良影響而予以駁回”呢?在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就此問題闡述一下自身的觀點。

漢字是我國主要的語言文字,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在商標申請注冊中規范漢字的正確使用確實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隨著商標注冊量不斷增長,加上個別商家為了博人眼球,將錯字、嚴重缺筆、斷筆等不規范的漢字用做商標申請注冊,因此可供漢字注冊的空間越來越小。所以,遵循《審查標準》可以有效地遏制部分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行為,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商標審查機構,包括司法機構,也存在擴大適用的情形。

筆者在多年的行政評審及司法實務中,遇到諸多以“不規范漢字”為理由駁回的案件。該條款貌似在規范商標正當書寫方面起到了嚴格地限制作用,但也使得一些獨創性的標識被排除在外,限制了商標權利人設計商標的“自由”與“初衷”。因此,筆者就理論與實踐中的情況,認為凡事不可一刀切,應當有針對性地根據個案情況,區別地看待“漢字不規范使用”帶來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區分經藝術化設計的文字商標的可注冊性。

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發展,漢字的藝術化設計已被廣泛應用于文化、教育、經濟等社會生活動中,屬于文化進步與繁榮的具體體現。加入獨特設計元素的標識本身富有創意、醒目特別,便于記憶,也符合當前“創新發展”的理念。在判斷一件商標是否構成漢字不規范使用從而具有不良影響時,應當結合商標標志本身、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類別、相關公眾的認知水平等具體情形綜合判斷。若憑借一般的認知水平,公眾能夠輕易識別出商標中包含的藝術化設計的成分,而不會導致錯誤認識,則應當允許其注冊及使用。《審理標準》主要禁止注冊“包含錯別字的漢字商標以及“使用不規范的成語商標”兩種情形,并未包含對漢字稍作藝術設計,但并不屬于錯誤書寫,也不會導致錯誤識讀的情形。對于漢字的非規范使用只有達到可能對我國的文化產生消極、負面影響的地步,方能被認定具有“其他不良影響”。對于獨創性的、藝術化設計的文字商標的情況應當采取包容、接納的態度,不可“一刀切”。下面就上述觀點結合相關的評審及司法案例做進一步的闡述。

一、評審階段的相關案例:

1、第號“

2、第號“

3、第號“

商標注冊哪些字不能用_注冊商標能用字母嗎_注冊商標可以使用哪些字體

4、第號“

注冊商標可以使用哪些字體_注冊商標能用字母嗎_商標注冊哪些字不能用

5、第號“

6、第號“

7、第號“

8、第號“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評審階段審查商標中含有不規范文字時,會綜合考量漢字本身的藝術化設計,以及是否有證據足以證明該類商標的使用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上述案件的初步審定也為此類商標的進一步爭取提供了方向以及可期待性。

二、司法機關關于“不規范漢字”的相關案例:

隨著“漢字不規范使用”駁回條款的適用,此類案件也逐漸走到訴訟環節,經過司法機關的審查,法院對此類案件也有基本的態度。筆者以“漢字不規范使用”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進行檢索,得出來的結論是:法院部分判決認定“構成不良影響”;也有部分判決認定“不構成不良影響”。法院經審理認定商標不屬于“其他不良影響”的標志主要觀點是“藝術化設計,并未改變漢字的整體結構和筆畫順序”。具體案例如下:

(一)標識本身為藝術化字體設計:

1、第號“

2、第號“

3、第號“

(二)未改變漢字的整體結構的設計:

4、第號“

5、第號“

6、第號“

三、最后總結

上述判例在實踐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行政評審案件在司法審查時,要避免對“漢字不規范”使用的尺度過于嚴苛,要綜合考量標志本身是否是加入藝術化設計,使得其并未構成不良影響。并且,商標申請人在設計及使用商標時,仍需盡量保持文字的規范寫法,避免使用錯別字或自造字等不規范漢字,使自己的商標更加獨特、新穎,以減少被以不規范漢字駁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