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提起清朝的發型,令我們印象深刻總會是光滑的腦門和那根垂在腦后的粗大辮子,在歷史上男子的發型處理一般都是在未成年時披著頭發,長大后就把束發成髻,而到了滿清剃頭留辮的男人們卻是成為那個時代最顯著的歷史印象,粗大的辮子成為了清朝的象征物。滿清開國時,一道"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命令打破了傳統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衣冠禮法。

最初這如同晴天霹靂的剪發令讓無數漢人揭竿而起,驚恐又憤怒的漢人們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經過兩百多年的洗禮后辮子美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當孫中山發布"剪辮令"時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許多百姓像前人們當初反抗剃發那般反抗剪辮,為何在著兩百多年的時間中會有這么大的變化,這條辮子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魔力?

剪長發視頻大辮子_長發視頻剪辮子女孩_長發女剪辮子視頻

(清以前的男子發型)

與以往漢人不一樣的發型

1.辮子發式的來源

在清朝之前漢族人并沒有留辮子的習俗,漢人對于發型發式十分看重,衣冠禮法中規定未成年的男子只需要披著頭發,等到了成年就充滿儀式感的把頭發束成髻,利落清爽。這剃頭留辮是滿人的習俗,對于滿人而言這個發型同樣充滿著儀式感。從額角兩端引一分界線,分界以前的全部剃去只留頭頂的發編成發辮垂在腦后,這種發型很適合喜愛射擊的他們,剔除前面的頭發可以防止發絲被風吹散或遮擋視線,更利于觀察周邊環境。同時滿人信奉的薩滿教認為發辮生于頭頂最接近天穹,是人們的靈魂所在,當時在戰場上戰死的士兵們因為把尸體帶回家鄉難操作不現實,還會讓戰友們把自己的辮子剪下來帶回家鄉以求魂歸故里,本來兩族的發型互不干涉,直到1644 年清軍入關,這種局面被打破。

(標準"金錢鼠尾"頭)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束發衣冠之制,獨存于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而非中國從陛下也。"--孫之獬呈現給帝王建議剃發的奏章所言

一位漢人的剃發提議

1644 年清軍入關,滿人的進入給關中帶來了不一樣的滿族文化,入關伊始清軍就把俘獲收降的萬名明軍統統剃成滿族的發型,剃發成為歸順投降的象征。后來定都北京的多爾袞希望讓官員百姓都習滿洲風格就下達了第一道剃頭令,但這時北京都是漢族人,沒有人愿意破壞"衣冠束髪"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訓,這初次下達的剪發令遭到人民強烈反抗,導致剃發令的成效不大。

后來真正推動剪發令的是漢族官員孫之獬,當時孫之獬見朝廷上滿人的人數多于漢人,他自覺滿人統治勢力正在不斷擴大,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于是孫之獬便轉變陣營,他主動剃發還發動全家一起剃發迎滿制。但是孫之獬這種裝扮并沒有得到朝廷官員的接納,漢臣鄙棄他改從滿族習俗忘記祖宗之本,滿臣不接受孫之獬的漢人身份,在哪個隊伍里孫之獬都不能獲得歸屬感,這時孫之獬怒而上奏請求皇帝應該更改舊的衣冠之制,以求更為穩定的政治統治。

隨著勢力的不斷發展擴大,多爾袞聽取了他的建議重新發布剪發令,暴力執行讓無數反抗的人流血犧牲,讓后來200多年中漢人都留著滿族的頭型,也讓傳承了千年的華夏衣冠中斷。據記載清朝初年朝鮮使臣覲見,朝鮮使節都身著漢服漢冠行漢禮,而到了明朝中期,百姓再見到著漢服行漢禮的節度使,倒是認為這些節度使穿著奇裝異服了。而剃發隨著后來的不斷普及,也成為國朝認同的象征。

長發視頻剪辮子女孩_長發女剪辮子視頻_剪長發視頻大辮子

(剃發)

銅錢鼠尾發型的變遷

1.發式變遷

雖然我們最印象深刻的發型就是清宮劇中前半部分剃光后半部分編成大粗辮子的"陰陽頭",但實際上歷史上清朝的發式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前期是"金錢鼠尾"頭,效仿女真在腦后留下少許頭發結成辮子自然下垂的剃發習俗,漢人被迫剃去四周的毛發,剩下頭頂中心的少量頭發, 剩余的頭發結成辮子垂下來就像鼠尾巴,而留有頭發的區域恰如一個銅錢的形狀,因而得名"金錢鼠尾"。

清初直至乾隆年間, 中國男子的發式都是"金錢鼠尾" 式,而且那個時候對發辮的粗細還有著有嚴格的要求,所留的發辮要能從銅錢的方孔中穿過,否則會被視為違背衣冠之禮被殺害。 到了嘉慶年間,清朝人的發式又演變成"蛇尾式",背后垂著的發辮長度已經到了腰部,辮尾用帶子打結,頭頂留發的面積大約有一個掌心大小。

這個時期的清朝有著許多外國人來訪,他們把這種發型稱為"豬尾巴",這甚至成為多年來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與指代。到了清末就是我們熟知的牛尾頭,半邊頭發全部剃光,半邊留辮,這個發型也被人們戲稱為陰陽頭。

剪長發視頻大辮子_長發視頻剪辮子女孩_長發女剪辮子視頻

(發式變遷)......頭頂上盤著粗辮子,頂得學生制帽上高高聳起,形成了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的平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實在標致極了。 "——魯迅筆下的留學生

對銅錢鼠尾的情感變遷

除了發式的變遷,漢人們對這條辮子的感情也在兩百多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一開始提出剃發令后無數漢人都感到憤怒,紛紛拿起武器抵抗。古代漢人們對發須的重視程度極高,甚至將發須上升到孝道禮法規范的基準, 因此有違禮法的"剃發令"遭到強烈反對,由此引發的反抗導致無數死傷,粗略統計死亡的漢人就有千萬之多,矛盾十分尖銳。

最早提倡剃發令的漢人孫之獬也遭受到殘忍的報復。在1646年怒而起義的人民沖進孫之獬家,把他禁錮起來并用錐子,在他剃光的頭上鉆上許多個眼,并把豬毛塞進細洞中,美其名曰植發,可見人們對剃發令的厭惡。但在兩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漢人是被滿族的文化同化了。

滿清滅亡后, 就有鄉紳因為辮子被革命黨剪去而憤憤不平,認為剪去他辮子的革命人士是賊人,恨不得寢其皮而食其肉。包括許多留學生們即使在國外也不愿意剪去,魯迅就曾經在散文中諷刺挖苦了把辮子盤成富士山的迂腐留學生們。

剪長發視頻大辮子_長發視頻剪辮子女孩_長發女剪辮子視頻

(留著長辮的清朝男子1)

發型變遷下的文化符號與政治符號

推行剃發令本質上就是為了維護清代的統治。作為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是朝代,清朝確實是抓到了維護統治的關鍵。滿清入關后為鞏固對漢人的統治,對漢人們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方面都進行了改造,這種強制手段推行的剃發易就是關鍵,統治者重視的視為"子孫萬世之計也"。

(留著長辮的清朝男子2)

人總是擅長于給事物冠上符號,本來毛發只是御寒保暖的工具,但是到了人的眼里就逐漸變成了具有各種意義的符號。多年前孔子就認為我們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懂得打扮自己的發型而不是蓬頭垢面與動物無異,中國的禮法也認為發膚受之父母不應該隨意毀傷,在清以前漢人的發型只是表現文化和社會禮儀的表現,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政治意義。

直到清朝,剃發留辮能讓漢人們更快的適應滿族文化,清朝統治者直到只有在文化上潛移默化的改變當時人們的觀念,才能讓他們的統治更加穩固。而有沒有留辮子,不再單單只是發型的不同,更多的演變成為種族與文化的認同。隨著對文化認同加深,也會讓百姓們對清政府政治的認同的加深。隨著時光的推移和政府的干預影響,再加上滿漢的文化交融,慢慢的"辮子" 被人們接受成為家國象征。

長發視頻剪辮子女孩_長發女剪辮子視頻_剪長發視頻大辮子

(留著長辮的清朝男子3)

辮子的去政治化

盡管后來辮子被世人接受,但滿清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觸動人們的這根敏感的神經,這根曾經被視為屈辱的辮子成為了人民眼中不能動搖的傳統發式,除了幾次有限的農民起義重新勾起人們對于"辮子" 的記憶之外, "辮子" 作為一個話題鮮少被提起,早已退居于政治生活的邊緣,經過好幾代的洗禮,人們不再直到漢族的先人們對于這條辮子的反抗,甚至在動蕩中辮子成為清朝人的象征與愛國的標志。

長發女剪辮子視頻_長發視頻剪辮子女孩_剪長發視頻大辮子

(剪辮)

結語:

清朝最后的"辮子風俗"因為清朝的滅亡與社會的進步被消除。辮子在歷史的演變中經歷了一個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的過程,在清代成為一種復雜的符號。

而這個強制性的剃發令與清代的文化洗禮也讓漢族留存多年的衣冠之禮中斷,對于漢民族而言十分可惜。這根在清代代表社會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甚至成為西方人代指中國人的辮子在現在成為當時清政府迂腐無能和當時落后的國際地位中的不進步不文明的象征。

辮子在不同的時間與地區中,在不同的思想脈經下呈現出不同的意義。而現今隨著文化的多樣化,發式早已經不再帶有政治意味,各種各樣的發型和發色被許多人結束喜愛著,發式僅僅只是人們愛美意識的體現,而漢族的衣冠之美也被越來越多的今人推廣普及著,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章太炎政論選集》

《申報》

《大公報》

《益聞報》

《春秋?谷梁傳》